企业公告

成都天驹汽车将开始清算 “夜明珠”再见

2011-03-25

上世纪90年代初,蓉城街头奔跑着的出租车中,就有“夜明珠”的身影。
这款汽车,曾被称之为“成都制造”的第一款轿车整车。

天驹汽车公司或许早已淡出成都人的记忆,但提到该公司当年的拳头产品“夜明珠”牌轿车,稍微上点年纪的成都市民并不陌生。
近日,成都天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司拟定的《清算方案》已通过,将于3月28日~5月32日,以每股1.38元的净值为持股人发放股东权益,该价格超过股本部分为0.38元。今日,天驹汽车的最后20多名员工将和这家公司签署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寻厂 变成出租房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前往西南汽配城附近,试图寻找天驹汽车厂址所在地“夜明珠路”,经过向汽配店销售、修车工等多人打听,一名汽配城的老板竭力在脑海中搜索,终于想起来,一家为出租车改装天然气罐的公司所在地,正挂着天驹汽车的牌子。记者按照这名热心老板的指引,终于找到天驹汽车原来的厂址、“夜明珠”的出产地。
进入这家工厂,院子中央改装厂仍在营业。另一侧,参差不齐的板材搭建起一排歪歪斜斜的“围墙”,从围墙的豁口中,数名工人正在忙碌着收拾卸下来的门窗。
门口的一栋约100平方米的平房里,堆满了崭新的汽车轮胎。一位大爷告诉记者,他们是向天驹汽车租来房子当库房。“厂子里的人差不多走光了,还剩几个留守的。”大爷说。
往院子深处走去,是天驹当年的主厂房,现在大部分也已租出去。在厂房后面,是另一片拆卸过后的痕迹,在一地狼藉的废墟旁,却盛开着一片鲜黄的油菜花。
根据成都媒体当年的报道,正是在这片厂区里,曾有“400多人的庞大职工队伍来来往往,砂轮、电焊机轰鸣,烤漆房忙碌一片……车辆排得整整齐齐”。也正是在这片即将成为废墟的厂房中,诞生了申请了专利号的一种钢塑复合材料。
而运用了上述材料生产出来的“夜明珠”牌汽车,在1988年开下天驹汽车的生产线,随后曾创下了全国销售量5000多辆的成绩。1992年,蓉城汽车出租汽车公司刚成立时就一次性购进了51台“夜明珠”。

回忆 据称李书福曾来参观

据公开资料记载,天驹汽车是1988年由红牌楼容器厂、长城床垫厂、红牌楼企业公司联合发起成立的。其创始人李君佑当年正是红牌楼容器厂的负责人。
在宿舍区,记者看到留守的员工老杨,他告诉记者,自己在1998年加入了天驹,曾在天驹的总装车间工作。“明天就要去签合同了,解除劳动合约。”老杨说,离开工厂准备自己做些事情。在厂房外面,成都商报记者还遇到前来收拾善后的两名天驹汽车的员工。
其中一名年长的大姐称,她在天驹建厂之前就是“李总厂里的人”———那时,天驹的创始人李君佑还是一家容器厂的负责人。而另一名年轻人小李则称,自己是2006年加入公司的。
“那时公司在做给出租车改装天然气的业务,我是学汽车工程的。”小李说。然而,2008年,天驹将改装业务外包给了另一家公司鑫天驹,就没有其他业务作支撑了,他的工作也慢慢转为办公室助理。
“有些悲壮。”小李谈到天驹的现状时说。他在后来处理一些老文件时才发现,天驹在最“辉煌”时曾有500~600人,甚至在西安还有一家分公司;天驹曾经研发过一款类似SUV的车型,“而那时市场上还没有SUV这个概念”。
而创始人李君佑当时通过DIY“制造”出轿车,并技术改造量产、随后开创市场的种种举动,也在业内广为传颂。据称,李书福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就曾到天驹参观。

没落 渐成蓉城百姓记忆

“我们有技术、做得也早,但没有足够能力让产品进入国家汽车生产的目录。没办法……”年长的女员工说道。据了解,虽然天驹从1988年开始生产,但李君佑的“掌上明珠”却命运多舛。
1991年5月25日,他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得到答复,“夜明珠”编入汽车产品目录的申请被否。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夜明珠”在市场上的走红,2.85万元的价格对市场上的买家而言太有诱惑力了。随后,天驹将这款汽车远销大江南北,尽管“夜明珠”始终没有获得合法身份。据称,李君佑曾自我解嘲道:“我们这个车取名夜明珠,顾名思义就是适合晚上行动,没得牌照。”
而由于成为蓉城出租的运营车种,成都老百姓也深深记住了这个蓉城的“自有品牌”轿车。但是,随着市场变化,这款样式简朴、功能单一、连空调都没装的“夜明珠”渐渐失去了市场。本组稿图均据成都商报记者许凤婷

连线创始人 李君佑转战新能源

面对曾经的辉煌和今日的陨落,天驹汽车的创始人李君佑如何感想?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拨通了李君佑的电话,他告诉记者:“看到中国汽车市场今日的繁荣,我很欣慰。”李君佑说,“天驹和‘夜明珠’曾经的辉煌、传奇都将成为过去,过去的一页就让他翻过去吧。”
李君佑称,3月25日,自己将不会出现在和员工解约的现场。他向记者透露,目前正在考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新能源领域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李君佑说道。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