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四川一康高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2002-09-23

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成都市人民东路61号仁和大厦13楼的“四川一康高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康股份”)通过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绍林先生和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吴先生的翔实介绍,记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一康股份”的基本情况。不分红对股东对企业长远有利四川一康高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1998年5月经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川经体改股(1998)23号》文件批准,发起设立的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科研开发。发起设立时的总股本为6000万股。为使股份公司规范发展,经2000年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并报请省经贸委(川经贸[2000]企944号文件)批准:“一康股份”以2400万非主营资产,将“中农公司”持有的2400万股股份以回购方式处理,公司总股本减持为3600万股,同时依法规范并理顺了股权关系。现“一康股份”总股本为3600万股,分别由控股股东四川方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占65%)和陈绍林等自然人(占35%)持有。“一康股份”下设控股子公司“江油一康”、“一康医药”和参股公司“绵阳一康”。“一康股份”在四川省众多未上市公司中,名气不算大,只是个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但记者在了解中发现:“一康股份”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一家严格按《公司法》规范运作的公司。他们不仅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且坚持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并在信息披露媒体《金融投资报》上发布公告,将会议情况向未到会股东通报。谈到分红情况时,董事长、总经理陈绍林先生笑着说:“这是每位股东最关心的敏感问题。因公司设立几年来,一直在做基础工作,虽然每年也有利润,但很少,分到股东手里就更少了,所以前几年的股东大会上,都对股东讲明了不分红的理由:主要是想进一步将公司实力做强。这几年的红利累计起来投入到公司的发展中,于企业、于股东的长远利益都有利”。由于在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中,股东们理解决策层的苦心,所以在历年股东大会的表决中都通过了暂不分红的议案。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吴先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一康股份”这几年为了夯实基础、站稳脚跟而做的几件实事。他说,制药行业是个特殊行业,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国家对制药行业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为了规范制药行业,使之在进入WTO后,能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国家药监局决定:国内所有的制药行业都必须进行GMP达标认证;所有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必须进行GSP达标认证。凡在2004年6月底前没有完成相关认证的,将强制性取消其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企业的经营资格。面临这种“不进则退”的形势。“一康股份”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公司今后能上档升级,能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空间而努力。这几年,他们是这样做的:对“江油一康”进行GMP改造“江油一康”的前身,是地方政府为了农业产业化而兴办的一家制药厂,由于建成后没有品种、没有技术力量、设备状况也不能适应现代化药业生产的需求,因此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块“心病”。1998年成为“一康股份”的子公司后,公司花大力气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向其注入了八个生产品种,购买了一个新药,调入并培训了一批生产骨干,配置了完整的生产设备,同时在全国组建、开发营销网络……使“江油一康”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已有9个品种在中药制剂、颗粒剂的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2001年度“江油一康”实现工业产值257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5%,向国家纳税额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0.01%,生产成本与上年同期比较,下降了6%。现在正准备全面进入GMP达标认证的改造工作。剥离“中农”资产重组“绵阳一康”由于“中农公司”当初是以实物119辆俄罗斯造“卡马斯”加长运输车作价入股的,对于“一康股份”而言,这些非主营资产不但不能推动公司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一种负担,使“一康股份”的利润摊薄。因为“一康股份”没有汽车经销权,无法通过销售汽车变现;当时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农公司”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销售出这些汽车,而“中农”方面的流动资金又因建“中农大厦”(在北京)而被大量占用,无力实践“变现”的诺言。为了公司的发展,“一康股份”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定:以本公司持有的119台“卡马斯”运输车回购公司发行在外由“中农公司”所持有的2400万股份。至此,“中农公司”这部分国有资产成分宣告退出,“一康股份”终于甩掉了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了。剥离了“中农”的“不良资产”后,绵阳一家资质优良、实力雄厚的企业———四川安昌江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昌江公司),在看好“一康制药”光明前景的基础上,愿意与“一康股份”名下的“绵阳一康”进行资产重组。经双方反复磋商、达成共识后,公司董事会在2001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并审议通过了《同意绵阳一康增资扩股的议案》。重组后,“一康股份”从对“绵阳一康”拥有95%股权的控股地位变成了“参股公司”。在新注册的“绵阳一康”中,“一康股份”持有26.13%的股权,安昌江公司出资4765万元占有资本总额的72.35%,自然人出资100万元,占1.52%。新资金的注入,使“绵阳一康”的GMP改造获得了保障。这是一步非常关键的运作,它直接关系到“绵阳一康”的生死存亡。因为老“绵阳一康”原所处的地点位置已被长虹基地所包围,技改所需的土地面积受到制药,加之设备老化等方面的问题,所需资金光靠“一康股份”销售收入的利润来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有了安昌江公司的优质资产投入,再加上绵阳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据了解,“绵阳一康”的GMP改造在绵阳市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已经如期启动,新的厂房建设已基本完工,设备、设施的安装调试可望于2003年3月完成。6月可望通过GMP达标认证。今年上半年“绵阳一康”老厂生产的药品已完成了2000万的销售收入,到年底销售收入可接近4000万,比2000年翻了一番。而最让公司上层感到舒心的是,现在公司的资金可集中在主业生产上了,由于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一康股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配置商业机构“一康医药”“一康股份”在主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后,又从战略分析的高度着眼,配置了自己的医药商业机构———“四川一康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一康医药”)。从而使“一康股份”内部资源配置趋向完善与合理。记者通过2001年度股东大会资料了解到:1、配置自己的医药公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药品不能直销的问题。有了自己的医药公司不仅可以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销售世界各地的医药产品。2、资金回笼快。以前公司的产品均由医药公司代理销售,中间环节导致利润分流以及回款速度慢是不可避免的,从创收的角度讲,这一举措等于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一康医药”是根据2000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配置医药商业机构的议案》,于2001年7月顺利完成了对“四川利友药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控股,并将其更名为“四川一康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而形成的。“一康股份”拥有“一康医药”51%的股份,依法享有对“一康医药”的控股权。目前“一康股份”正对“一康医药”投资50万元进行GSP达标认证。该项工作的启动也已进入了倒计时。科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一康股份”在做好夯实基础的工作之外,还努力拓宽跑道,让自己今后的起飞有切实的依托。这几年“一康股份”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搞科研开发。重点开发的抗癌新药“1035”科研项目在2001年8月通过国家药监局二期临床批文讨论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11月纳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现代化开发”项目课题,受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8月,国家药监局已正式批准该项目进入二期临床的实施。这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在投产后,必将为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以上情况看来,“一康股份”的前景是乐观的。因为他们前期夯实基础的工作已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公司自2000年7月31日成立“上市工作小组”以来,为上市前期的资料准备及其相关工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现在上市条件已基本成熟。正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绍林先生说的那样:“公司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和方式作上市的准备。”

《金融投资报》2002-09-23